山城區:傳承城市文脈 打造優質生活
富有詩意的走馬塘巷,蘊含歷史的紅六巷,獨具特色的奔九巷……2019年以來,山城區實施背街小巷改造項目72個,總投資2.2億元。
背街小巷改造中,山城區著力在四個方面下功夫。
堅持規劃引領。堅持“一領三拆三化兩育兩提升”總體思路,即規劃引領,拆違章建筑、拆破舊圍擋、拆廢舊廠房,按照“十化”要求著重提升凈化、美化、亮化水平,培育物業管理和社會組織,提升城市品位、生活品質。改造過程中,實行“三上三下”工作法,廣泛征求群眾意見。堅持拆建并舉,拆違拆廢42萬平方米,改造背街小巷72條,其中高標準打造了南七胡同、春一巷、幸福巷等27條有顏值、有文化、有溫度的精品小巷。
體現山城味道。40年的建設留下無數美好的回憶、記憶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,山城區運用不同形式不同手法呈現山城文化、山城記憶,體現山城味道,做到“一街一景觀、一巷一記憶”。依據《詩經·邶風》中的湯河風光,打造古色古香的走馬塘巷,融合《詩經》文化、忠孝經歷、非遺項目、傳說故事等多種文明因素,傳承厚重的家國情懷,氤氳久遠的孝善風致。利用獨特的工業遺存,打造具有工業記憶的紅六巷,涵蓋工業景墻、活字印刷廣場、礦工雕塑、鐵軌棧道、礦山機械等內容的工業風文化景觀。在原電影公司、曲劇團家屬院基礎上,打造戲曲小巷、電影小街,以浮雕、3D彩繪、雕塑等形式配合戲曲樂器實物展示,生動展現《七品芝麻官》《卷席筒》等經典牛派劇目,讓群眾休息之余感受鄉音鄉韻。
培育崇德向善。山城區在小巷改造過程中利用拆廢拆舊騰退空間建成一系列“善”文化、“德”文化游園,由南至北分別建設了啟善、向善、佑善等8個“善”字游園,以啟善始,至積善終,八園積善而成德,將孝善山城理念以游園綠植體現在山城各個角落。打造“善行山城”示范街、示范路,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向善向上,擴大“中國好人”“河南好人”效應,讓一個人帶動一群人,一群人影響一座城,推動全社會“善行山城”。
打造宜居環境。在小巷改造過程中,緊密圍繞九大生活圈建設,實現“只需一刻鐘,幸福圈圈通”。豐富便民服務商業業態,建立郵政快遞末端綜合服務站,打通消費微循環。建設書香山城,打造12個獨具特色的淇河書屋,滿足群眾多元閱讀需求。構建日間照料、居家養老、集中托養、醫養康養結合的“四位一體”養老體系,引進社會資本參與運營,實現街道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全覆蓋。在愛情小巷,開設“青年翼家”為青年人提供交友活動陣地,打造綜合性婚姻登記大廳,圍繞婚姻、婚慶、婚介、婚育,提供一站式服務;設置青年就業創業服務中心,解決青年就業創業的困擾和難題,打造山城用工品牌,實現更高質量就業。(鶴壁日報)